疼痛,真的是神經的問題嗎?

1424551979140

慢性疼痛,既神秘又令人沮喪的疾病

患有慢性疼痛、痠麻症狀的人,都有啞巴吃黃蓮、辛酸無人知的苦。明明痛、痠、麻得半死,去照X光片或MRI卻看不出什麼毛病。於是只好仰賴止痛藥物、肌肉鬆弛劑可以來提供暫時的紓解,但藥物效果終究會消退。長期使用下,這些止痛藥物不但會讓人產生病懨懨、虛弱無力的副作用之外,更可能得逐漸增加劑量,導致產生依賴性。當今許多藥物濫用成癮的病例,絕大多數都是因為慢性疼痛而起。

有些或許是被診斷為骨頭退化、錯位或骨刺。然後呢?連忙買一堆強化骨質、修補軟骨的營養產品,或是經常去整骨師或復健師那邊報到。但就算認真喬了骨頭,疼痛、痠麻的症狀卻又偶爾冒出頭,彷彿一輩子都擺脫不了。

有些痛到幾乎處於崩潰狀態的慢性疼痛患者,甚至選擇讓外科醫師切斷他們的痛覺神經,以停止無盡的痛苦。令人沮喪的是,這種手術並非每次都奏效。因為痛覺訊息可能又竄往別條神經路徑,而外科醫師總不能阻斷所有痛覺神經。

慢性疼痛最令人納悶的,是儘管沒有任何外在傷害性的訊號在刺激痛覺神經元,但神經元卻發出讓人極度痛苦的訊號。這種不會消退的強烈疼痛控制了慢性疼痛患者的生活,使他們無法入睡,剝奪了生活中所有的樂趣,帶給他們無盡的痛苦。任何一點碰觸或感覺,都會點燃患者痛苦的火焰。就算穿上一雙襪子這種簡單的事,也可能變得無法忍受。

為什麼慢性疼痛至今沒有讓人滿意的治療方法?因為找不到成因。

為什麼無解?因為找錯方向

長期以來,醫師與科學家都致力於尋找慢性疼痛的原因,卻沒有太大收穫。為什麼他們都與答案失之交臂?原因單純是他們找錯了地方。

大家可以思考以下關鍵點:
● 是什麼環繞在骨頭與神經旁邊?
● 是什麼讓骨頭的生長方向偏離?
● 是什麼造成痛覺神經失去控制?

如果我們將眼光從骨頭、肌肉乃至神經移開,會發現一個漫佈全身卻被忽視的東西:結締組織。這個結締組織,是一片膠原海洋與細絲纖維網絡的結合,它包圍我們體內所有細胞與器官,是人體內分布最廣的組織。近來有些研究痛覺的學者,開始檢視這套看起來不過是一團凝膠、纖維與薄膜構成的組織。結果他們卻發現了真正的罪犯:慢性疼痛的來源,並非神經元本身的損壞,而是周邊的結締組織出狀況。

結締組織的解剖下的樣貌

你可能會覺得納悶:如果是結締組織的問題,為什麼長久以來都沒人注意?原因很簡單:因為結締組織的狀態,在X光片、MRI 或其他電子儀器照不出來!目前研究疼痛的方法與儀器,主要都是針對神經與骨頭。但結締組織的透明膠原、纖維組織,根本無法被照到,它們在片子上,充其量就是「黑黑的一片」。因為看不到,所以就不認為那邊有問題,這就是醫療檢測的大盲點。

我所接觸的多位慢性疼痛患者,都跟我無奈地提過這一點,他們去醫院什麼掃描檢查都做過,但片子出來的結果卻沒有什麼大問題,根本對應不上他們疼痛的感受。有位患者甚至跟我說:「醫生甚至幾分鐘就打發我回去了,他認為我沒病,說我的疼痛感是心理因素。我實在難以接受,難道我的疼痛是想像出來的嗎?我何必去騙他我身體痛得要死?這真是讓我沮喪萬分。」

慢性疼痛的罪魁禍首,是結締組織

結締組織一般為人所知的作用,就是支撐與連結身體。但根據最近的研究,你神經傳導會不會漏電,你神經末梢的痛覺接受器會不會警鈴大響,你的骨頭會不會容易退化、變形或長骨刺,都深受結締組織的影響。

讓我們先來了解神經與結締組織間的關係。我們的神經之所以能快速傳導訊息,就是因為有結締組織在外層當絕緣。如果沒有這層絕緣外皮,神經系統就會像電纜漏電一樣,容易出現一連串不正常的放電。這種情況就如同一張跳針的唱片,在沒有刺激的狀況下一再反覆地產生神經脈衝,使人感到陣陣的疼痛。

顯微鏡下的神經系統:裏頭深色的是神經,外圍是髓鞘(結締組織)
myelin sheath

當神經外圍的髓鞘受到擠壓(結締組織張力失衡),髓鞘就可能產生發炎與毀損的情況,導致神經元漏電,甚至無法順利傳導訊號。
螢幕快照 2015-10-21 下午3.07.20

此外,我們神經末端(free nerve endings)的感知受器(mechanoreceptor),都埋在結締組織中。可以說,結締組織就是我們身體偵測壓力訊號的受體,它形成的網絡,甚至讓它成為體內最大的「感知器官」。一旦結締組織產生發炎、沾黏、緊縮或受到壓迫,它就會觸動裏頭感知受器的警鈴,將疼痛訊息傳給神經系統。

結締組織裡的感知受器
CH15-04

換句話說,慢性疼痛的源頭是在神經之外,是結締組織的狀態不對勁而引發疼痛訊息,不是神經系統自己發出疼痛訊息。這就是為什麼,單純動了阻斷痛覺神經的手術,或服用中樞神經藥物,仍無法防止慢性疼痛的發作。因此,要卸下疼痛警鈴的觸動,就得從結締組織著手,而非誤認神經為賊。

除了神經之外,結締組織對骨頭的影響也極為深遠。大家最常見的誤解,就是以為骨頭退化、磨損是因為鈣質不夠,或是以為骨頭錯位、長骨刺是因為肌肉拉扯。其實,骨頭會冒出這些問題,主要是包覆在骨頭外面的骨膜與韌帶張力失衡。一旦骨頭周圍的結締組織因應力產生形變,就會影響骨頭的位置與生長。

以骨刺為例。骨頭與骨膜之間,原本應該是像相連緊貼的,就如同骨頭緊包著保鮮膜一般。假如骨膜因外力被拉離,與骨頭之間產生了一個空隙,骨膜與骨頭間的細胞就會被驅動去填滿間隙,此就形成了骨刺。換句話說,當軟組織的張力失衡,骨頭就會自己重新排列或生長達到新的平衡。這就是為什麼,當我們發現骨頭有狀況的時候,針對軟組織做治療的方法比較有效果,如果只是把骨頭喬回原位或磨除骨刺,並無法根治疼痛問題。

骨刺形成圖
P_20151026_174028_1

一旦我們認知到,結締組織才是疼痛訊息的來源,且會影響骨骼的發展,我們對於慢性疼痛的療法,就會朝向一個嶄新方向:調整、活化結締組織。

結締組織,用「力」刺激最有效

先前提過,結締組織就像是一片膠原海洋與纖維網絡的結合體,它就像是一個人形果凍,完全填滿人體內各個間隙,並形成一個張力均衡的結構。在這個結構裡,只要你對它有任何「局部」的應力刺激:不管是推、拉、壓、彎,這個應力會分佈到每個角落,而不是只在形變的那一小塊區域而已。

張力均衡圖示:任一應力,都會牽動到所有部位,會分散到整體結構。
P_20151026_214645_1

人體,其實是一個應力的分配器,不管應力由何處來,它都會整體性地傳遞到整個結構。除此之外,我們體內的膠原纖維,其實是會沿著受力的方向分佈。假如沒有一股「強勢」的受力方向,纖維膠原的排列就會雜亂無章。但當我們持續用一股力道刺激結締組織時,膠原纖維就會像指南針般地指向磁極,沿著力的方向整齊排列。

P_20151026_221915_1

根據這些特質,結締組織的調整不用如針灸、推拿或整骨那般,必須非常縝密地對應到單一部位。最關鍵的,是它需要持續的力道刺激。就算刺激源只在某一點,這道刺激仍然會分佈全身,並讓膠原纖維重新調整秩序。
我們口腔裡有兩大非常好用的施力部位:一是下顎,另一是舌頭。

以下顎來說,下顎具備了兩大絕佳刺激優點:咬力夠大,且能持續地咬。這其中的秘訣是:一次只能咬單邊,而且咬的時候要出點力道,如此才能達到刺激的效果。若是雙邊同時咬,兩邊力道抵消,就無法產生改變結構張力的刺激,道理等同翹翹板。

以舌頭來說,舌頭也具備力道大的特質,但更關鍵的是,舌頭是一條核心結締組織軸(深前線)的發端,因此透過牙套持續性地按壓舌頭,將能調整這條核心結締組織的張力狀態。



牙套示意圖
日間,我們就可以透過刺激,來持續調整結締組織的張力狀態。但若論調整結締組織的最佳時間,就是在夜晚睡覺時。這是因為:

一,唯有在晚上睡覺時,我們全身能夠平躺放鬆,此時來調整結締組織是絕佳時刻

二,睡覺時間至少好幾小時,透過長時間地持續刺激,效果會更佳

這套結締組織「口腔刺激法則」,可以臨床應用在棘手的慢性疼痛症狀。

 

全文乃林彥璋醫師原著,引用請尊重智慧財產權註明出處

Recent Posts
0

Start typing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

error: Content is protected !!